欢迎访问中华新闻网  今天是 2025年07月11日 星期五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要闻

奥园集团启动第二期股权回购计划同步发放亿元慈善基金传递温度

7月的羊城,蝉鸣与热浪交织,而奥园集团总部大楼里,一场关于“信心”与“温度”的双向奔赴正悄然升温。7月9日,奥园集团正式对外宣布:启动第二期股权回购计划,拟以不超过5亿元自有资金回购公司股份;与此同时,集团旗下“奥园公益基金会”同步启动年度慈善基金发放,首期将向教育、乡村振兴、医疗救助三大领域拨付1.2亿元善款。

“企业的成长,从来不是单行道。”奥园集团董事会主席郭梓文在内部会议上坦言,“既要用实际行动回应投资者信任,也要用责任担当反哺社会土壤——这是奥园30年发展的‘双轮逻辑’。”

从2023年首次启动股权回购时的“逆势破局”,到2025年第二期计划的“信心加码”;从1996年成立初期的“10万元助学款”,到如今年度超亿元的慈善投入,这家从广州番禺走出的企业,正用“商业价值”与“社会价值”的同频共振,书写着中国民营企业的新样本。

股权回购再出发,用真金白银传递“长期主义”信号

在资本市场的语境里,股权回购从来不是简单的“数字游戏”。它更像一面镜子,照见企业对自身价值的判断,也照见对投资者的诚意。

2023年,当房地产行业仍在深度调整期徘徊时,奥园集团率先启动首期3亿元股权回购计划,成为当年少数主动“护盘”的民营房企。数据显示,首期回购完成后,奥园集团港股股价3个月内回升18%,机构评级从“观望”上调至“审慎乐观”,更有外资投行在研报中评价:“奥园的回购行为,本质是对自身资产质量与经营韧性的信心宣言。”

而此次第二期5亿元回购计划,不仅规模较首期提升66%,更释放了更明确的“长期主义”信号。根据公告,回购股份将全部用于核心员工股权激励计划,覆盖集团总部及各区域公司超2000名中高层管理者与业务骨干。

“这不是短期‘救市’,而是长期‘绑定’。”奥园集团CFO李芳在媒体沟通会上解释,“我们希望通过股权回购+股权激励的组合拳,让核心团队与企业、投资者的利益深度绑定,用‘共成长’替代‘短期博弈’。”

这份底气,源于奥园近年来的“内功修炼”。2024年财报显示,集团经营性现金流连续12个季度为正,持有现金及等价物超80亿元;旗下奥园健康、奥园商业两大板块独立上市,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22%和15%;更值得关注的是,奥园在城市更新、产城融合领域的储备项目已达37个,总货值超2000亿元,其中广州、深圳核心区域项目占比超60%。

“这些‘隐形资产’,是我们敢于真金白银回购的底气。”李芳补充道,“资本市场可能会短期波动,但奥园的土地储备质量、运营效率、多元业务协同能力,始终被低估。”

投资者的反馈印证了这一点。公告发布当日,奥园集团港股股价高开5%,盘中一度触及近6个月新高;北向资金当日净买入额超8000万元,创年内单日新高。某私募机构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:“在行业信心仍待修复的当下,奥园的回购行为像一颗‘定心丸’——它证明优质民企不仅‘活下来了’,更在为‘活得好’做长期准备。”

慈善基金暖人心,30年公益路里的“民生注脚”

如果说股权回购是奥园对“商业伙伴”的承诺,那么慈善基金发放则是其对“社会伙伴”的告白。

7月10日上午,在广东梅州五华县安流镇中心小学的操场上,12岁的留守儿童小敏攥着新书包,眼睛亮得像星星。“这是我第一次有属于自己的拉杆书包,上面还有奥园的小熊猫logo!”她不知道的是,这个承载着她期待的书包,正是来自奥园公益基金会2025年“乡村教育振兴计划”的首批物资——该计划今年将为全国100所乡村小学配备标准化图书馆、体育器材和心理健康教室,惠及超3万名学生。

而在800公里外的四川大凉山,32岁的彝族村民阿合木果刚做完胆结石手术,躺在县人民医院的病床上。“手术费全免,连来回的车费都是基金会给的。”他翻着手机里的缴费单,“上面写着‘奥园医疗救助专项基金’,我得拍给家里人看看,让他们记住这份好。”今年,奥园公益基金会将在全国15个欠发达县开展“大病兜底计划”,为低收入家庭提供最高10万元的医疗救助,预计覆盖超5000个家庭。

这些温暖的片段,只是奥园30年公益史的缩影。

回溯到1996年,奥园集团成立的第二年,郭梓文带着10万元现金走进广州从化的一所乡村小学。“教室是漏雨的瓦房,课桌是用木板钉的,孩子们的铅笔短到握不住。”他在后来的回忆录里写道,“那一刻我明白,企业赚的每一分钱,都该有一部分反哺给需要温暖的人。”

从那时起,奥园的公益脉络便与“民生”紧密绑定:2008年汶川地震,首批2000万元善款48小时内抵达灾区;2020年疫情期间,捐赠1亿元物资支持武汉火神山医院建设;2022年启动“奥园乡村振兴百村计划”,在广东、广西、贵州等地打造12个特色产业基地,带动超2万农民增收……

“公益不是‘撒胡椒面’,而是‘精准滴灌’。”奥园公益基金会秘书长陈悦介绍,“我们每年会通过第三方机构调研,梳理出教育、医疗、乡村振兴三大‘民生痛点’,再针对性设计项目。比如今年的慈善基金中,40%用于教育(重点是乡村儿童心理健康)、30%用于医疗(重点是大病救助)、25%用于乡村振兴(重点是产业帮扶),剩下的5%作为应急储备金。”

这种“精准公益”的理念,让奥园的善款产生了倍增效应。以“乡村教育振兴计划”为例,除了硬件投入,奥园还联合北师大、华南师大等高校,为乡村教师提供每年40课时的线上培训;与腾讯公益合作开发“云课堂”平台,让乡村孩子同步学习一线城市优质课程。数据显示,参与计划的乡村小学,学生成绩优秀率两年内提升27%,教师流失率从15%降至3%。

双轮驱动的底层逻辑——企业的“生命厚度”来自哪里?

当“股权回购”与“慈善基金”在同一个月落地,外界看到的是奥园的“双向发力”,但更深层的,是其对“企业生命厚度”的思考。

“企业的价值,不能只算经济账。”郭梓文在一次内部演讲中提到,“就像一棵树,根扎得越深,才能长得越高。奥园的‘根’,是投资者的信任、员工的成长,更是社会的认可。”

这种认知,让奥园在商业决策中始终保留着“温度刻度”。

比如在股权回购中,奥园明确要求“回购价格不高于每股净资产的1.2倍”——这意味着企业主动限制了回购成本,将更多利益让渡给投资者;在慈善基金管理上,基金会采用“全透明”运作模式:每一笔善款的使用明细都在官网公示,接受第三方审计,甚至受助者可以通过小程序实时查询物资配送进度。

这种“既要商业理性,又要社会感性”的平衡,让奥园在行业调整期走出了一条独特的路径。2024年,当多家房企收缩阵线时,奥园反而在深圳、杭州拿下3宗优质地块,其中深圳前海项目定位为“产城融合示范区”,规划引入2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,提供1000个就业岗位;在商业运营上,奥园广场不仅是“购物场所”,更成为社区老年大学、亲子公益课堂的固定场地,单店年均举办公益活动超50场。

“我们不追求‘规模第一’,但追求‘口碑第一’;不追求‘速度最快’,但追求‘走得最稳’。”奥园集团总裁郭梓宁总结道,“从股权回购到慈善基金,本质都是在回答一个问题:企业存在的意义,到底是什么?我们的答案是:为投资者创造价值,为员工创造机会,为社会创造美好——三者缺一不可。”

一场没有终点的“双向奔赴”

站在30年发展的节点上,奥园的第二期股权回购计划与慈善基金发放,更像一个逗号,而非句号。

photo_2025-05-20_12-31-17.jpg

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中华新闻网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
我要收藏
0个赞
转发到:
腾讯云秒杀
阿里云服务器